admin Archive

105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社工專業與原住民部落工作的反思與對話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論壇:社工專業與原住民部落工作的反思與對話 論壇緣起:原住民族在殖民四百年的歷史中,在經濟上形成依賴被邊緣化,政治上形成無聲缺乏管道參與,而在主流社會福利的意識型態下,變成"弱勢",在政治、經濟、意識型態持續弱化下,社會工作應該如何與原住民族一起"工作",如何改變及實踐,本論壇嘗試從不同社會工作的經驗中書寫並在經驗上對話,了解社工專業與部落應如何相互理解尊重,為部落繼續呼吸。 主持人:方喜恩 Besu Piyas(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聖言樓 234 教室 1.陳怡君(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社工督導、新北市私立永康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社工師) 「從部落照顧看見照顧的初衷反思社會工作的行動實踐」 2.胡璨恩(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生、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產業組長) 「從『部落社工實習生』到『部落工作者』的轉換—角色認同與自我對話」 3.宋聖君(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執行總書記、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落實共管機制之可能性初探」 4.Yabung Haning 吳雅雯(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部落事務專員) 「那些說不出來的重要性-初探部落經驗與長照政策的行動對話與反思」 會前研討會議(逐字稿): 方喜恩:這樣子的火花,初步談的核心是有一個脈絡再走,怡君到璨恩,再到政策的看見,聚焦在長照的制度的問題,再回到雅崩做長期照顧修法聯盟的工作,回過頭看生命經驗,回到族群跟自己的母親的對話,回到生命經驗談論照顧這件事情,我覺得就在這個裡面,一起實踐著,很感動,這幾年當中照顧的人從玉華、到現在麗君。雅崩說到代言人,好想聽他們過程當中真正自己的生命經驗到底是什麼,可以熬出兩三年在上面做事情,就拿微薄的津貼不是薪水,可以讓他們兩三年撐住,不會是個人,而是部落哪一些事情或是生命經驗可以覺得就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情或是好的事情,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看又不一樣了,何況是,這是第一個的。沒想到大家都很認真把它給書寫起來,很恭喜你們,第二個是你們可以把它很認真述說清楚,有時候可能預測這是一個比較開放輕鬆的會前會,可是大家還是用很制式的研討論跟論壇方式在整理清楚,也在訓練自己能力的建構我們都可以,給予的壓力是有的,但是大家還是自己想要把它完成這件事情,其實大家也可以就不管了,但大家還是把它當作一回事在看待一回事。   陳怡君:其實我剛剛聽大家全部一起報告,總結就是主流結構東西太強大,加諸在政策實行法源東西太強大,教育也是,很多部落處境就是,我在都市做長期照顧服務,有營養師、社工師、護理師、醫師,怎麼照顧一個老人家,進到部落是什麼都沒有,部落也有老人家要照顧,怎麼去迎合到政策面的東西,除此之外看到強烈的東西,主流架構怎麼強,才會發展到修法聯盟組織做部落照顧,太多是我們等不到政府的資源進來,能不能給我們照顧的工具,才會有我們部落照顧的事情,我覺得大家都很棒。 宋聖君:這樣聽下來,我體悟特別深,在這邊(崗給協會)工作,不要說政府資源,或是民間資源尊不尊重資源服務的主體,先不要說結構部分,一般機構來說,就是這些機構到部落要募款拍了老人家照片,但是照片是放在網路上成果報告裡面,這是部落想要看到了嗎?募到了怎麼用?在講的就是原住民社會福利,進到部落怎麼共同管理跟需求跟主體性,大的面向是社會工作,大部分都在談,璨恩是比較特別,談的是社會工作進入部落要注意什麼事情,怡君跟璨恩代表不同角色,一個是很深社工專業沒有資源下怎麼跟協會在地組織把照顧用起來,代表的是階段社工社福進入多少時間跟別人討論不是一昧帶著專業進去,細節可以多講一些,表單設計之類。璨恩把一線工作經驗把它抽象一點,那是國外有做過的系統,原住民社會工作四個要素,而用部落要素,經驗怎麼對話。 吳雅雯:我蠻喜歡怡君分享,前言理論個案分析,是很分析清楚的,對我來說有些就是不懂,怡君的深入淺出脈絡可以很清楚知道個案分析跟社工理論的部分關係跟套用,就覺得蠻喜歡的。聖君是有聽過幾遍了,就是很棒了。  
Read More

第三梯次水的小旅行 – 活動後學員網誌

打從一開始知道活動,從排班調假到夜宿台中,一早殺上宜蘭,一切的一切仿若回到那時追逐媽祖那樣的熱血,那樣的瘋狂。 每一段車程,除了補眠,不斷思考的,是執著著參加的意義。身在日月潭的我,住在邵族領地的我,還有即將面對的,未知的議題。或也許其實我只是想要一個放鬆的旅行?   整個上午,有點疲累的身軀還沒開始正常運轉,腦筋還有眼睛都沒有好好打開來看一看,這個美麗的部落。吊橋一行倒是喚醒了沈睡的思緒,晃著晃著,開始細細聽著解說(雖然有點簡略),山川、流水、車聲、人聲、蟲咬(?、美食、草香,感覺慢慢清晰了起來。一步步踏上了石階,巡禮中不忘與部落的居民打招呼,協會、學校、神社、教堂,一切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自然,卻帶著歷史的滄桑,與糾葛。 入鄉隨俗,融入了他們的飲食,參與了他們的生活,然後才有機會體驗一下,關於這些議題的真實感。不管是水源頭、開發、狩獵習俗、語言,甚至居住、學習、文化認同等,穿梭在連綿的山中,聽著水聲,看著一輛輛砂石車、挖土機,那一座座的橋樑,連接的是土地,還是人們?那一輛輛車子當中,揣懷的是怎樣的心思?上山的人們,下山的居民,遊走在中間的協會,小朋友的眼睛裡面,看到的是怎麼樣的一個部落?他和他們希望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未來藍圖?一個又一個的問號浮現在腦中,不願離去。 但這裡的人們,自在的生活著,謙卑地向大自然租用的土地,滿懷著感恩,猶如飯桌上的禱告那樣,發自內心的善良,和熱誠。我不自覺的感動著。一切的一切緩慢堆積著,總有一天會變成山丘,像河流中起伏綿綿的沙洲,相信總有一天可以完成那些我們曾經以為做不到的事情。 住宿的民宿非常乾淨,空間非常寬廣,忍不住職業病的開始翻枕套、備品、衛浴,順便參觀一下大家的房間,整個樓層被我們包了下來,一群人吵鬧著。經過了烤肉晚會的洗禮,遊戲玩瘋了的大家,有一點微醺的我們,聽著蟲鳴,分享著。以為會被雲層擋住的星空,意外的美麗燦爛,搖椅上,吹著山上微涼的風,想著就這麼睡著的話也是很幸福的。 第二天一早,被朝氣十足早安喚醒著,我才發現我的好室友一早出去走走,居然忘記關門(鎖門?)我的房門居然是開的啊!還好我都穿著衣服睡覺的…… 古道,比還高的草木,不論是可以食用、可以觀賞、可以採花蜜、可以當建築的各種豐富的物種,夾道歡迎著。小小的溪水淺淺的漫步在古道上,隨著越來越茂密的雜草,一路蜿蜒在小石子上。跟著獵人的腳步,我們走下溪流,冰冷的溪水在腳下流動,為了過河到對岸,大家紛紛赤腳拎著鞋走進溪水中。水急流,腳下的礫石刺激著,一步步,我們讚嘆著自然的力量,和優雅的美麗。在一處小潭中,我們放鬆的玩鬧著,耳中只剩下溪流的聲響,和彼此的嘻笑。 終於踏上回程的路上時,我發現,我的雙腿酸疼,真是的,太久沒好好動一動了。儘管路程遙遠又艱辛,回來還得上7點早班,但這一趟旅程,真的是難忘且難得的。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次上去,感謝大家的熱情招待!
Read More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小米豐收祭

105年度協會總目標:『還我照顧 部落照顧最初一里路』 首先祝福與會的長官、來賓和會員們:平安、喜樂。今天,我們在這裏以簡單隆重心情集會,紀念我們「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小米豐收祭的日子。工作報告時間是去年01月到12月底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們「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的104年度總目標為『部落照顧 部落發展』已完成:衛福部社會與家庭署、財團法人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偏遠地區推動社區照顧試辦計畫;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部落照顧計畫;原住民族委員會104年度公益彩劵回饋金補助計畫 農活再生,樂活部落、原住民青年部落行動國際發聲計畫;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104年度社會福利活動─「樂活耆老話從前,綠色新價值」、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吾愛吾鄉-原住民族青年返鄉體驗工讀計畫、社會教育學習型計畫;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遊學臺灣計畫;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象圈工程」課後照顧模式計劃;大同鄉公所 入冬送暖、產業發展、社區照顧計畫。除了經費上的支持,我們也感謝其他單位如福德淨宗學會、輔仁大學、世新大學原住民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台北市應用科技大學校友會、台灣世界展望會、17Life公益⽉月餅認購會員、花蓮海星⾼中。 必定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要達到我們的總目標,這些都必須依靠部落會員的自覺與積極付出,以及公部門、民間團體、宗教團體等相關單位的互助合作才能向總目標邁進,而新的年度開始我們必須在之前李淑敏、蔡麗敏兩位理事長的領基礎上設定明年度的目標,以『 還我照顧 部落照顧最初一里路 』為出發點。   過去一年來,我們協會和其他機構、團體的合作,給予我們很多鼓勵和力量,讓本協會也以行動來展現「草根組織」的精神培力我們自己的部落,感謝公部門相關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原住民族委員會、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原住民事務所、大同鄉公所;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至善基金會達卡努瓦工作站、台東聖母醫院、花蓮門諾基金會、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台北市應用科技大學校友會;宗教團體像是:福德淨宗學會;學術教育機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世新大學原住民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長榮大學社工系、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等、輔仁大學、花蓮海星⾼中,以上單位都是協會最佳的幫手,也是推動部落進步的動力來源,非常感謝以上單位的協助及支持。也希望今年部落會員能夠與其他組織單位共同攜手協力,努力實踐我們協會新年度的總目標『還我照顧 部落照顧最初一里路』,共同關心部落的永續發展。   最後,不忘提醒會員們,推動「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的工作,不過是希望為部落、人民默默耕耘、謙卑付出,其精神、榮耀還是要獻給部落的所有人民與參與協會所有工作的夥伴們、以及我們的上帝,也期望讓協會這種精神、行動,可以分享給更多人了解、參與,讓我們的精神、行動可以培力部落任何一個需要的角落,謝謝大家。 最後祝福大家:平安 喜樂!Lokah! 作者:方喜恩(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Read More

臺菲原住民青年交流Cultural Exchange and Training for Indigenous Youth and the Philipines

為期十四天在菲律賓進行各種文化經驗世代交流的合作中,實在太豐富,重點本是放在青年組織介紹,以及以文化展演為核心的行程安排,但就我自己而言,反而更像是藉由聊天去認識在地文化及原民青年生活方式,最有印象的是K-12教育系統及eUP線上選課系統,菲國學生認為K-12比原本的教育體系雖然多了兩年的教育訓練,將大學一二年級的通識課程挪移到高中學位中授課,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政府預計將最後這兩年作為訓練從事海外勞動人力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標被擺放在輸出人才而非留住人才,這樣的教育制度的改變前後只花了兩年的時間,而高中教育的延長教師如何因應、大學兩年的學生空窗期又該如何面對,政府完全還沒有配套,教師勞動權益進而浮上檯面,今年政黨票也多由教師獲得,因為學校為了配合政府多變的教育政策,用漲學費來逐步調整所面對的改變,這讓學生憤怒,在碧瑤學生日組織身為學生的彼此,走上街頭抗議,並在之前舉行全日的工作坊,討論廣泛的議題並且加入教育層面遇到的困境。 從族群認同跟身分的角度而言,時常因為自己不是原住民但卻身在其中感到焦慮跟不安,包含這次參與文化交流的狀態也是一樣,可是可以明白的是,不管是不是原住民,我們從民族的角度去切入大眾所關注、焦慮的議題是同一條路線,用共同認可的文化展演進行對話及交流,特別是如何觸動到與議題相關人的內心深處。 固然不是身為原住民,也不是寒溪的在地人,但重要的是藉由民族的力量去發聲跟倡議是實實在在的扎實,我們不可以忽略原住民在台灣就是身為主人的身分,縱使無法百分之百投入部落的大小事,但藉由文字紀錄、粗略的影像縮影去推廣傳遞部落議題及部落事工,亦是一種有意識的工作方式及方法,在菲律賓的經驗將會永遠刻印在自己的內心。 特別是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的學生們,他們全力投入組織工作並且為了服務同年紀的同學而犧牲的精神是有目共睹的,縱使在台灣投入部落社會工作的與我同年齡的夥伴少數,但至少從跟菲律賓的連結上可以找到一些共同意識及心中為了改變的理想,稀少的路總是充滿挫折及孤獨,卻讓我們更確信自己正在從事的部落社會工作的價值及意義,這一條路上不是自己一個人,還有菲律賓的夥伴正在努力著與堅持著,為了部落而充實加強自己的能力及毅力。 而文化展演是台灣較少去呈現的形式,該如何套用年輕人熟悉及新奇的方式去貼近人群,並且將議題用耳熟能詳的表演型態去展演出來,是未來部落需要去努力的地方,當然前端需要一定能量的社會調查分析,就像是曉鵑老師在世新大學教導的一樣,任何議題都不是平白無故地出現,我們都需要去了解背後社會經濟政治的背景歷史,才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個時代位置,然後才進而明白自己將往哪裡走,然後又該如何走。   而當帶著這些看似強心針的經驗及心情回到部落後,重要的是如何實踐、又是如何涉及真實存在於部落發生的問題及處境,就像是菲律賓歌曲工作坊的三個編曲層次,像是現狀、問題及解決方式,當面對問題時必須誠實面對問題,並且心中一定要相信有解決方式,不只是片面、暫時性、殘補式的解決,而是需要從根源及傳統歷史習慣去改變及涉入,我們需要共同及集體認同的解決方式,不是個人問題,更不是英雄主義。   最後,相對於菲律賓的組織經驗而言,能夠深刻感受及體驗組織化及集體性在自己周遭的不足還有值得努力奮鬥抵抗的地方,組織工作不是隨便的承諾,而是終身的志業,志業不限於工作的辛苦,而在辛苦及痛苦過程中感到值得繼續走下去,以及去愛被組織者,還有就是組織者本身的自我認同及價值感的浮現。 回到自己的經驗上,首先,去年七月在部落生活至今走過的歷程中,我在角色自社工實習生轉變為部落組織工作者,從只以兩個月為限的部落生涯,拉長為須持續扎根、情感跟責任連帶在部落上的狀態,且因工作者於台南讀書,行動轉型為宜蘭台南兩地移動,相對在部落的時間受到壓縮,處在部落的時間影響自身對部落關係的認定,時近時遠,儘管假日三天在部落工作,卻已經無法像暑期實習一樣感到真實生活在部落內,甚至有時認為自己與整個部落關係產生疏離,分為我者與他者,更長時間處在徬徨的心情,類似社會工作專業中提到的專業界線,反省無法有意識的切割在難以切割的部落關係與工作者自身間有所區別。   回顧去年的實習的內容,在部落走動是一個最踏實的工作方式,根據寒溪戶政事務所統計,寒溪部落中有百分之四十六為勞工,大部分的青壯年人口以臨時工作或到外地就業的比例偏高,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早上五點會自然醒來,然後大約在五點半從協會出發,走入部落,在每一條巷子遇見的每一個族人,我認為都是彼此對話的機會,也都是一個可能開啟另外一種認識部落的管道。在實習前面幾週走動部落,我把自己設定為「讓大家認識我這個人」實習中走動部落,我設定自己「有機會駐足攀談,甚至進入族人家中對話」這個過程很不容易,因為跟每個族人的互動幾乎都算是全新的互動,而我在互動後會立刻記下族人名字以及特性,提高下次互動的流暢性,並且從與每個族人對話的過程中,我會去找出「共同性」、「相似性」及「差異點」特別在泰雅文化下衍伸出來的生活型態,蒐集小部分觀察紀錄後,我就可以詢問協會的夥伴們作釐清跟了解。 而部落工作沒有所謂的結束,不像個案工作有所謂的開案及結案,部落工作是持續工作的過程。在部落走動到後期,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怎麼下去」或者是說「與之前能夠有什麼不同」這樣的不同其實就是被交織在期待的一部分,而在期待更外圍的影響是「社會工作」的框架,二分法讓我們去區分專業與不專業,如此忽略了中間灰色地帶的瑣碎,到底如何去區分「正式」與「非正式」對話的意義性,對我來說,每次的互動就像是田野調查,而田調本身就具有瑣碎繁雜的特性,而必須經過一點一點地累積,將會找出一些規則,不一定是很完整的原則,但是你有看到方向,就像是社會工作理論實踐中提到 「部落工作者在進行介入工作的時候,必須有一套基本的價值和實踐的原則,方可達致社區工作的目標,因此這些價值觀和原則是社區工作的基礎。要靠社會工作者本身以及群體的不斷批判跟反省。 未來時間的層面,就在剛剛就去泰雅爾族日被定為原住民族國定假日,卻沒有任何反省及行動,像是以地方為單位辦理歷史回顧議題的形式、也討論當前族人最擔心跟緊急的議題,而非只是休息的日子,未來寒溪也可以試著這麼做,重點是實踐基層人民的聲音,透過投身在組織當中一起工作,在部落為主體的立場上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可能能比較從根本看見處境、困難,進而提出解決方法。 撰寫者:胡璨恩(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生、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產業組長) -從「菲律賓組織青年交流」回到「自身經驗」的轉換—角色認同與自我對話   【LiMA新聞世界 第137集】菲到遠鄉 看見原鄉
Read More

找回德拉奇-寒溪部落小米復耕計畫(鎮西堡部落參訪)

撰文者:曹天仁(崗給協會總務、產業組組員) 本協會小農已於105年6月10.11日至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社區參訪小米復耕經驗交流,其活動以自然、生趣及傳承方針禪述,鎮西堡社區的文化及傳統值得我們深思學習及經驗分享。   鎮西堡(地名-Cinsbu)該社區位於尖石鄉秀巒村-秀巒產業道路上的最後一個部落,海拔約1800公尺,社區部落居民以農業為主,所生產的農作物多以(水蜜桃、水梨、小米、高山蔬菜)等為主。Cinsbu中文依音譯翻為『鎮西堡』,而在泰雅爾語的意思是太陽升起第一個照射到的地方。   由他們的耆老及達利牧師談論中知道該地區-早期因交通的不便,無法一窺部落真正面貌,而生活物資及各方面亦無法與平地人相提並論,故而Cinsbu部落在牧師及部落長老的帶領之下,沒有外地的資源,靠著自身的努力,用了八至十年時間,終於擁有一棟屬於Cinsbu的教堂 、籃球場及托兒所。因遠離都市喧囂與自然相伴所賜,部落目前仍然保有不少的泰雅族傳統,如手織布的技藝、竹編與竹材建築、打獵及儀式。最值得稱呼的是-由泰雅爾永續發展協會的努力奔走下,部落獲得原民會的補助,成立了一座多功能的泰雅文化及生態展演場所,裡面除了建設有一間可容納百人的餐廳以及公共衛浴外,並有三間以編織、狩獵、母語及部落領域為主題的教室。所有的設施和雕刻都是由當地族人共同協力完成,許多耆老也將自己多年收藏的古文物都拿出來做展示。部落更將園區做為原生植物的復育場所,到了春天各種櫻花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我們原住民種植小米、地瓜和打獵是過去泰雅族主要的食物來源,今日於該園區活動館與小農們圍著火堆邊烤肉邊論及小米播種傳承及經驗交流,我們不分來自何處,彼此分享著食物、分享一天的小米經驗交流,我們融入族人泰雅族熱情的方式將此的情感緊緊的連繫在一起。於傍晚小農們在園區的烤火房,以泰雅族傳統方式,一邊烤肉,一邊欣賞泰雅歌舞以及部落幻燈片簡介,體驗搗小米,品嘗小米麻糬沾上野生蜂蜜的美妙滋味。  次(11)日我們小農也在協會解說員—亞弼的安排下也參訪了他們的部落信仰中心「鎮西堡長老教會」及森林小學(新光國小)     ◎原住民部落的信仰中心   「鎮西堡長老教會」           ◎名符其實的森林小學(新光)       本次鎮西堡小米參訪文化深度之旅   讓我們小農經歷了遠離都市喧囂與深山為伍的氛圍,與大自然相伴鎮西堡的土地,聆聽部落耆老及先輩們禪述後山水資源領域的泰雅文化,共同沐浴山林中的芬多精,不分族群共舞品嚐泰雅風味美食及生活傳統領域的經驗分享。值得我們崗給協會的夥伴們及小農們稱許及學習的功課。謝謝了我可愛的小農們及理事長,協會的成長就是用這些點點滴滴的累積足立碩果,謝謝大家的幫忙及稱心,完成的本次參訪活動。  
Read More